據媒體報道,被“免費旅游”吸引,老年人全程被冒牌“專家”忽悠,最后買回家十幾萬的保健品;接到推銷電話,老年人連續(xù)多年將退休金投入毫無市場價值的“收藏品”,最終被家人發(fā)現并報警……大量案例顯示,受生理、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影響,老年人更易成為騙子的目標。
近年來,我國跨入老齡化社會,各類騙局層出不窮,致使很多獨居老人上當受騙。令人費解的,并不是騙子們的伎倆有多么高明,而是在面對保健品、理療儀、收藏品等騙局時,老人們表現出了難以理解的熱情。當人邁入老年,為防萬一,老人們總會給自己留點備用金做“養(yǎng)老錢”,正是這些錢,成為了騙子們的“唐僧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老人們把這些高達幾十萬元的不實產品死心塌地買回家呢?
很多人認為,是老人們年齡大,分辨能力變差了。其實不然,而是他們太孤獨了,孤獨到心甘情愿買產品去“報答”那些對他們噓寒問暖的推銷員。就像有的孤獨老人所說,他們每次生病住院,都不斷有推銷員到醫(yī)院探望,有送水果的,有煲湯的,有的甚至還幫助洗衣服,如此周到的“貼心服務”,他們感受到了久違的親情,自然不忍心拒絕買產品了。
殊不知,這正是騙子們屢試不爽的“親情牌”套路,他們專門騙取孤獨寂寞的獨居老人,但他們從不單刀直入推銷產品,而是先陪老人說話、解悶;他們會像家庭醫(yī)生一樣提醒老人注意身體狀況,也會像街坊鄰里一般搭把手、干個活。子女都不在老人身旁,突然冒出來這樣一個知冷知熱的人,老人們的戒備心很容易就放下了,這時候騙子再推薦產品,想不買都難。
同時,老年人往往身體差,抵抗力弱,難免會出現各種疾病,尤其像痛風、糖尿病、高血壓等不能根治的慢性病,仿佛一塊大石頭壓在心上,長期折磨著他們,讓他們幾乎看到了生命的盡頭。這時候,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親情的陪伴,但兒女們并不在身邊,這就給騙子們以可乘之機。
可見,獨居老人之所以淪為了騙子的“唐僧肉”,主要是孤獨感讓他們需要在推銷員身上感受那份親情,在這份虛假情感的依托下,最終把自己的“養(yǎng)老錢”也搭了進去。所以,要想讓老人們不再落入圈套,社會應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和關懷,尤其是做子女的,要?;丶铱纯?,用天倫之樂來填補老人的空巢之憂;另一方面,監(jiān)管部門應加大懲處力度,尤其對那些打著“親情牌”的騙子必須嚴厲打擊,絕不姑息,最終還老人們一份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