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城市民周女士因前幾日在瑯琊東路“不吐不快”,吃了“隨地吐痰”全市首張罰單。由此,深埋眾人內心的公共場合“禁吐”呼聲,再次高漲起來。
隨地吐痰是老生常談的社會問題,對此人們皆會鄙夷、憤怒、聲討。而同時卻總有人毫無顧忌“下意識”為之,成為城市環(huán)境整治中的“痼疾”。
痰液里含有大量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體。呼吸道傳染病像流行性感冒、肺結核、氣管炎、肺炎、麻疹、百日咳及白喉等病原體,均通過痰液進行傳播,危害很大??梢?,痰不僅污染環(huán)境,更已成為病毒傳播的一種“介質”。
事實上,這件小事情卻是個大問題,要根本解決,是一個漸進、漫長的過程。
隨地吐痰,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種陋習、惡習。無論何種身份,一旦痰意襲來,張口傾出,忘卻形象,一吐為快。愚以為,這“潛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意識”。畢竟,沒有誰,愿意在自己家里無所忌憚,“盡情”肆為,留下痰吐。如此看來,這保護自我、不慮他人的私心,是設防、游離、凌駕于個人習慣的。
經(jīng)年以來,各地為“禁吐”進行不懈努力和嘗試,但依舊沒有擺脫“隨地吐痰”的尷尬囧狀。
既然,人是其始作俑主體,就非常有必要從人的主觀意識、行為源頭進行“布控”。這里,不妨從家庭的言傳身教、小區(qū)的持續(xù)宣傳、單位的素質要求、社會的大力倡導、主管的常態(tài)執(zhí)法、各界的志愿監(jiān)督做起,在每個人思想里播下公德種子,并加持約束規(guī)范。對于全力防控疫情、扎實推動創(chuàng)城的滁州而言,這“一枝一葉總關城”的細節(jié)作為,顯得尤富深意。
創(chuàng)文明城,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經(jīng)過綜合全面、主觀客觀運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每個人都能修身修家、素養(yǎng)過硬、公德先行;都能拘束小節(jié)、注重利他、“痰吐”不凡。人的意識問題解決了,那么地面不見痰跡蹤影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