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當過放牛郎,他因此熟諳牛溫順、忠厚、緩慢、勤勞、不喜多事、不慍不火的習性,他以牧牛的方式治理國家,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一代文豪魯迅曾手書“橫眉冷對千夫指,拊首甘為孺子牛”作為座右銘;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也都曾自喻為牛;郭沫若聲言愿意做牛尾巴;茅盾呢?甚至愿意做牛尾巴上的毛;畫家齊白石稱自己是“耕硯牛”;李可染終身熱愛畫牛,在畫室掛有“師牛堂”條幅……有大造就大作為之人之所以喜歡牛,是因為他們推崇牛的性情和生存狀態(tài)。
牛沒有騾馬的急躁,沒有驢的倔強,性格溫柔寬和。唐朝詩人元結在《將牛何處去》中寫道:“相伴有田父,相歡惟牧童”,??梢耘c“田父、牧童”相伴相歡,其溫柔性情也就躍然紙上了。清代袁枚的《騎?!吩?,則以寫實的方式切中了牛的性情:“鞭之不前行冉冉,相牛之背笑不休。此是人世平穩(wěn)處,七十老翁有所求。呼僮扶上不拖空,牛亦相憐身不動。”唐朝陸龜蒙的《放?!吩娭袑懙溃?ldquo;荒坡斷塹無端入,背上不時孤鳥立。”清代王恕的《牧牛詞》中也寫道:“牛蹄彳亍牛尾搖,背上閑閑立春鳥。”牛的安然、平和、溫良、寬容,讓??偰軌蚺c其它的小生靈和諧共處,這何嘗不是塵世間一種幸福的存在?
牛是最受人喜歡的生靈,它不單用于耕種勞作,成為生產生活的得力助手;它的肉和奶是高能營養(yǎng)品,它的皮可作為工業(yè)產品的原材料,它的骨頭可以入藥,牛糞是很好的肥料或燃料。更重要的是,牛一生之中,性格溫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我很小的時候,聽一趕牛車的車夫揮著鞭子唱過這樣一首歌:“牛鞭一響兒俺腿發(fā)暈,不打牛來抽俺心,日頭落山兒俺早收工,窮人的命兒不叫那個命。窮人的命兒不叫那個命,可憐俺的父母親,早早入了土得安身,早死那個早脫生。”那鞭子甩得響響的,沒一下落在牛身上。應該說,車夫和牛之間流淌著一種相互依存的幸福,但從車夫喉嚨里吼出來的韻律和腔調,卻也有著深入骨髓的憂郁和哀傷。
勞作的間隙,??傇陟o靜地咀嚼它吃下去的東西,那是對生命的一種守候和追憶。牛餓極時,也會去啃食石頭,直至滿嘴流血。正因為這樣,有些牛腹中會長出牛黃。作為名貴的中藥材,牛黃這東西,對牛自身毫無益處,總是在牛體之內一邊極盡折磨之能事,一邊漸漸長大。
生而為人的幸福,有時候也像牛孕育牛黃一樣,消耗和透支著自己的生命,卻可以給他人、給社會帶來莫大的功不可沒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