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年比喻成一張“全家福”。既形象,又貼切。“全家福”,是一大家子人,老的小的,十幾口子,幾十口子,一個都不缺,一個都不少。不管你守在家鄉(xiāng),還是遠(yuǎn)在天邊,過年就是集結(jié)號,從多遠(yuǎn)的地方,多不容易,大年三十前都要趕回來;有人說,只為照一張“全家福”。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位出了名的雜文作家。他們弟兄五個,加上侄子輩、孫子輩的,一大家子幾十口。風(fēng)雨無阻,每年相約正月初二,這一大家子人,都要聚一聚,照一張全家福。父母在世時,到父母那兒聚;父母走了,就到大哥那兒聚;大哥走了,輪到上二哥那兒聚。幾十年來,不管在北京的后輩,還是在廣東的孩子,到時從來沒有一個人缺席。
正月初二這一天,娶進(jìn)門的媳婦,嫁出去的姑娘,也都要帶著孩子趕回來,集中在二哥家,吃一頓團(tuán)圓飯,照一張“全家福”??粗@一大家子人這么團(tuán)結(jié),街坊鄰居都會投來羨慕的眼光。全家福,不僅是一個家庭團(tuán)聚的紀(jì)念,也定格了家的團(tuán)聚時刻,凝聚著親情、凝聚著夢想。在我們家鄉(xiāng),能在北京混,能在廣州混,叫做“有出息”;這更是光宗耀祖的事。然而,今年這個牛年,因?yàn)榉酪呖挂叩男枰?,這家很多在外的人,就不能趕回家過年了,只有留在異地。于是,今年這張“全家福”,就一定會有人缺席,不能再像往年那樣“一個都不少”。
他們不是不想回家,而是為了配合防疫抗疫需要,做出的一種犧牲,做出的一種選擇。這是一種顧全大局,比這個幾十口子人更大的一個大局;想著這種有人缺席的“全家福”,我忽然想起了留白。留白,是中國藝術(shù)作品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指書畫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xié)調(diào)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yīng)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間。從藝術(shù)的角度上說,留白就是以“空白”為載體進(jìn)而渲染出美的意境的藝術(shù),這是一種境界,一種至高的境界。可能在“全家福”上留白,這還是第一次;然而,卻是一種“為了大我,犧牲小我”的崇高境界。
在這個牛年春節(jié),可能這樣因“就地過年”不能回家而留白的“全家福”并不在少數(shù)。往小里說,這是一種家風(fēng)家教;往大里說,這是與防疫抗疫保持一致。這種留白,是一種自覺,也是一種犧牲,別有一番意義。中國人“舍小家顧大家”的光榮傳統(tǒng),在新冠疫情多點(diǎn)散發(fā)的牛年,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中國人顧全大局的美德,把面對犧牲做出選擇時人們的胸懷,記錄得清清楚楚。這樣一張留白的“全家福”,將每個家庭的家國情懷照得真真切切。
如果將每年的“全家福”擺放在一起,排列在一起,有這樣一張留白的“全家福”,更能記錄下這個家庭成員防疫抗疫奉獻(xiàn)和大局意識,家國意識,犧牲意識。有道是:“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在防疫抗疫嚴(yán)峻形勢下,只有我們整個國家好,中華民族好,我們的家庭才能好,我們每個人才能好。防范住疫情,控制住疫情,徹底消滅疫情,我們才能在來年,高高興興、開開心心再照一張“全家福”;那時,肯定滿臉是高興的笑、幸福的笑、勝利的笑。
今年“全家福”留白,是一種美,是一種個人美德與好家風(fēng)見證。這張來之不易的“全家福”,是一張家家平安的全景記錄。牛年的“全家福”,很多人家一定會和我的這位朋友家一樣有留白之處。這不是一種缺憾,而是一種高尚,一種從大局出發(fā)。